广州汉鼎印务有限公司

新闻动态

什么是族谱

2021-08-09

  一、什么是族谱?

  001 族谱的名称

  中华族谱的名称与华夏民族人的名称类似:华人的名称分“学名”、“乳名”、“谱名”、“笔名”、“字”、“号”等;中华族谱的名称分“学名”、“俗称”、“泛称”等。

  族谱的“学名”叫“谱牒”,约从周朝时代叫起。

  “谱牒”的“俗称”,指在全国不同地域、不同时代、特殊用途或特定民俗环境下的称谓,历史上约有100多种。

  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,指在较为规范的称谓环境下的“俗称”,比如“宗谱”、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、“世谱”等。我认为确定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作为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和“谱册”的“谱名”较好:所有的情况下“谱册”“谱名”都可使用“族谱”,五六代的“小族谱”可使用“家谱”。

  在使用层面上,“谱牒”、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是一回事!

族谱印刷

  002 族谱的定义

  族谱,作为一种文化、一种学问或学科,迄今为止,专家、学者给予了六种定义:

  一、族谱是记述宗族“世系”的书;二、族谱是记录宗族“世系”和人物、事迹的书;三、族谱是宗族历史;四、族谱是记述“血缘集团”“世系”的载体;五、族谱是承载“血缘集团”或氏族“世系”及其“人生信息”的载体;六、族谱是“血缘集团”或“氏族”,在特定“思想灵魂”指导下,为达到特定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,采取相应“方法”、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、“修编”、“珍藏”、“使用”措施,“九位一体”,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。这就是所谓的六种定义、四种说法:书表说、家史说、载体说、活动说。

  作为家族和族人,在使用层面上,从两各方面理解即可:

  其一、“族谱‘谱册’”是记录家族“世系”及其“人生信息”的书、是家族历史;

  其二、“族谱”是围绕“族谱‘谱册’”而实施的、世代相传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。

  003 为什么“族谱”会有这么多定义呢?

  族谱有六种定义、四种说法,即:书表说、家史说、载体说、活动说。

  为什么“族谱”会有六种定义呢?哪一种定义对、哪一种定义错呢?我认为,不能用“对”与“错”来评判谱牒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定义。

  为族谱定义,就像“盲人摸象”,不能说谁摸的对、谁摸的错。“盲人”站的角度不同,对“大象”的认识就不同;“盲人”摸的越多、摸的越全,就越接近“全貌”。人们对族谱定义的认识,来源于对其“发展历史”的认识,取决于对其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的认识;随着人们对族谱“发展历史”、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认识的不断深入,其定义也会逐步完善。

  在具体操作使用层面上,采取“广义的定义”和“狭义的定义”来界定,也很能说明问题。

  004 “活动说”为族谱“广义”的定义

  族谱有六个定义,“活动说”为“广义”的定义,其余五个定义均为“狭义”的定义。

  “活动说”认为,族谱是“血缘集团”或“氏族”,在特定“思想灵魂”指导下,为达到特定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,采取相应“方法”、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、“修编”、“珍藏”、“使用”措施,“九位一体”,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。

  这种定义,明确界定:把族谱定义为“书”、“宗族历史”和“载体”都不是它的“全部”;其“全部”是“族谱民俗活动”,是一种在特定“思想灵魂”指导下,为达到特定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,采取相应“方法”、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、“修编”、“珍藏”、“使用”措施,“九位一体”,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;开展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组织主体是“血缘集团”或“氏族”;“族谱民俗活动”有两部分构成:“族谱活动”和“‘谱册’修编”,“‘谱册’修编”形成的“谱册”有些是“书”,也可称为“宗族历史”,是一种“载体”。

  005 “书表说”为族谱“狭义”的定义

  “书表说”为族谱“狭义”的定义;这里的“书表”,指的是以“世系图表”为主体的“书本”文字记录。

  有两种说法:其一、认为:族谱是记述宗族“世系”的书;其二、认为:族谱是记录宗族“世系”和人物、事迹的书。

  这两种说法认为族谱是“书表”,其一认为:只要有“世系图表”记录的“书本”文字,就可称之为“族谱”;其二认为:只有具备记录“世系图表”、“族人精英情况”和“家族主要情况”三个要素的“书本”文字,才能称之为“族谱”。

  现在看来,只记录“世系图表”的“书本”文字,充其量可称其为“简谱”。

  006 “载体说”为族谱“狭义”的定义

  “载体说”为族谱“狭义”的定义;这里的“载体”,指的是承载“主体”及其“内容”的介质,不仅仅是“‘书本’文字”,也包括“口传耳受”、“结绳标记”、“石碑”、“宝塔”、“意念”等。

  有两种说法:其一、认为:族谱是记述“血缘集团”“世系”的载体;其二、认为:族谱是承载“血缘集团”或氏族“世系”及其“人生信息”的载体。

  这两种说法均认为族谱是“载体”,不同的是:其一认为是记述“血缘集团”“世系”的载体,其二则认为是承载“血缘集团”或氏族“世系”及其“人生信息”的载体;其二种定义所表述的“承载方法”和“承载内容”更丰富完善而已。

  007 “家史说”为族谱“狭义”的定义

  “家史说”认为:族谱是宗族历史。

  这个定义概括而又抽象,只是确定了族谱“承载”的内容是“宗族历史”;它没有界定族谱的“介质”、“承载方法”和“承载的具体内容”,甚至“宗族历史”是否包括“世系”也不确定。

  族谱定义之“家史说”,以近代史学理论集大成者,清朝章学诚为代表,多数学者赞同。依据其提出该观点的背景和初衷,结合完整族谱“谱册”容纳主要内容“三要素”的界定,“家史说”有三点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理解:其一、定义所指范围局限于族谱“谱册”层面;其二、“谱册”的“介质”理解为“载体”;其三、“承载”的主要“内容”为包括“世系”、族人精英和家族情况在内的“家族历史”。

族谱印刷

  008 族谱历史概述

  族谱的历史,近、现代族谱学名家的说法不一,有宋代起源说、秦汉起源说、周朝起源说、商代起源说、夏朝起源说、父系氏族社会起源说、母系氏族社会起源说,等等。

  只所以存在这么多说法,是因为人们对谱牒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、全面、完善的结果。比如,没有商代“三老碑”“碑谱”的考古发现,谱牒商代起源就无从谈起;没有人们对谱牒承载主要内容“三要素”“世系”、“人物”、“事迹”的认可,谱牒的“诞生期”就很难界定;没有人们对“‘谱牒’是‘载体’”的认识,它永远突破不了“书”的范围;没有人们“‘族谱’是‘族谱民俗活动’”的认识,大量的、有关族谱传承的重要活动,将永远被排斥在族谱之外。

  我认为《中国家谱通论》主编王鹤鸣的,族谱“母系氏族社会起源,发展七段论”之定位,比较有说服力。他认为:族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,至今经历了“起源期”、“诞生期”、“兴盛期”、“转折期”、“完善期”、“普及期”和“新修期”七个阶段。

  009 何为族谱“起源期”?

  据专家考古、考察和推测,族谱文化“起源”于距今约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华夏民族,也可以认为起源于中国史前史的“三皇”时期;直到周朝,这4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时期,称其为“起源期”。

  “起源期”,族谱之“载体”是口传、结绳、甲骨、青铜、竹木简等;“载体”的“承载方法”是“口传耳受”、“手操作”、“雕刻”、“铸造”;“被承载的主体”是“氏族”;“‘被承载的主体’上的主要内容”,只有“世系”;其“谱册”完整程度定位:简谱。

  010 何为族谱“诞生期”?

  周朝被界定为谱牒发展历史的“诞生期”,有三个标志:

  第一标志:构成完整族谱“谱册”主要内容的“三大要素”:“世系”、“人物”、“事迹”,基本齐全。“世系”指氏族“血缘脉络系统”,“人物”指族人精英介绍,“事迹”指氏族有关活动情况。

  第二标志:周朝建立了一整套谱牒管理制度。周朝在建立“宗法制度”的同时,朝廷建立了一套“史官修谱制度”:朝廷设“小史、太史、內史”,诸侯国设“工、史、宗、祝”,专门管理各阶层谱牒的修编、管理和使用。族谱“谱册”以官修为主。

  第三标志:周朝出现一批谱牒学著作。比如,现在能看到的《大戴礼记》、《世本》、《春秋公子血脉谱》等。

  《大戴礼记》主要内容是传说时代血缘系谱,大部分是春秋战国作品;成书汉代,作者不详。

  《世本》主要内容是黄帝至春秋战国,历代帝王、诸侯、卿、大夫的姓氏起源、世系源流、迁居本末、死后谥号及其他事迹,共15篇;成书秦始皇13年至19年,作者赵国人。

  《春秋公子血脉谱》主要内容是周朝贵族世系,开以“谱”命名之先河;成书战国末期,相传荀子所作。

  011 何为族谱“兴盛期”?

  秦朝、汉朝,魏、晋南北朝代,直到唐朝,是族谱发展历史的“兴盛期”。

  “兴盛期”,在具备周朝诞生之后的特点基础上,突出“兴

  盛”,有四大标志:

  标志一:族谱“谱册”主要内容的“三大要素”:“世系”、

  “人物”、“事迹”更加丰富,不仅大量录入男性族人“人物、事迹”,而且还录入部分女性族人和亲戚有关情况。

  标志二:“官谱为主”,同时“族修”族谱逐步增多,呈

  现“官修”和“族修”(或私修)共存的局面,但“族修”族谱“谱册”必须公示、报官。

  标志三:朝廷对族谱的重视程度持续增高,不仅加强各

  级谱牒管理机构,到唐朝,皇帝还下诏民间修编私谱,甚至皇帝亲自主持,组成专门班子,完成官谱的撰写定稿。

  标志四:族谱“谱册”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逐步完善丰富,

  体现在四个方面:

  第一方面:到唐朝末,私谱以“家谱”命名居多;

  第二方面:其“谱册”“体例”由魏晋南北朝“以‘世系’为主”变为“‘世系’为主另加简注”;

  第三方面:“世系”以图表形式居多,已经出现“分卷断限,五世为限”的作法。

  第四方面:唐朝末期家谱“谱册”“内容栏目”,多为“谱序”、“正文”、“后录”三部分构成。

  012 何为族谱“转折期”?

  宋朝和元朝,是族谱发展历史的“转折期”。“转折期”突出“转型”的特点,有三个标志:

  标志一:朝廷的各级谱牒管理机构全部取消,“官谱废绝”;

  标志二:各个宗族,按照宗法制度要求,开展由“族谱活动”和“‘谱册’修编”两部分构成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。“族谱活动”的各项措施已经实施,但是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过于简单,氏族与氏族之间不甚一致;“‘谱册’修编”的“方法”、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初步形成:“谱册”修编“方法”主要是:“宗族主持”、“族修族藏”、“谱不外示”、“族内封闭活动”等;“谱册”“体例”主要是:容纳“一族一姓”族人,几乎没有多姓氏的“联宗谱”、“会通谱”;“谱册”的质地,以纸张为主、“碑谱”盛行;“栏目内容”的表述,开始仿照正史“表”、“志”、“图”、“纪”、“例”的文体;“谱册”“内容”增加到十几个“内容栏目”,主要有谱序、谱例、祖先考辨、世系图、世系录、恩荣、族规、族产、传记、科第、祖墓、文翰等。

  标志三:宋代修编私谱,有四个有利条件:一是朝廷颁发《宋真宗敕文武群臣修家谱诏》的诏书,支持民间私修族谱;二是社会经济繁荣,宗族经济实力雄厚;三是印刷业发达,大部分族谱“谱册”由手抄变为印刷;四是教育腐败,家族创办学校盛行,有力促进了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开展。

  013 何为族谱“完善期”?

  明朝为族谱发展历史的“完善期”,主要特点是“基本完善”,有四个突出特点:

  第一特点:“族谱民俗活动”中的“族谱活动”和“‘谱册’修编”两部分“九位一体”基本形成。

  第二个特点:“谱册”“体例”更为完善:一是、“世系图表”呈现为“大宗”、“小宗”并用;二是、“栏目内容”的编辑文体,普遍仿照历史学的“表”、“志”、“图”、“纪”、“例”、“世家”、“列传”等的文体,较之前丰富了许多。三是、“谱册”容纳族人突破“一族一姓”,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的“会通谱”、“统宗谱”,甚至凌迪知修编了《古今万姓通谱》。

  第三个特点:“谱册”“内容”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:“内容栏目”数量由宋、元朝代的10余项增加到30多项:“栏目内容”质量大幅度提升,即使相同的“内容栏目”,明朝的“栏目内容”比宋、元朝代也要丰富得多;

  第四个特点:明朝曾经编修的族谱“谱册”是宋、元朝代修编族谱“谱册”数量的5倍,约有近千种。

  014 何为族谱“普及期”?

  清朝、民国时期为谱牒发展历史的“普及期”。

  “普及期”的特点是“全面普及”。有四个标志:

  第一标志:朝廷重视。1652年至1722年70年间,清朝皇帝接连下诏,向全国推广维护宗法制度、宣扬忠君孝道、促进社会稳定的《圣谕六言》、《上谕十六条》和《圣谕广训》,清朝士大夫把开展“族谱民俗活动”作为贯彻皇帝诏令的有效措施,有力推动了全国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开展。

  第二个标志:“族谱民俗活动”较为完整。“九位一体”各个环节逐步清晰、独立,形成了一整套,完整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。

  第三个标志:“族谱民俗活动”各项措施趋于规范。首先,逐步将“族谱活动”各项事宜,提升到与“‘谱册’修编”同等重要的位置,使其占到全部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“半壁江山”。同时,“族谱活动”中“组建谱局”、“三项制度”制订和“三项制度”落实三大部分的具体措施清晰、独立。

  第四个标志:据上海图书馆的统计分析,清朝、民国时期族谱“谱册”存量是明朝的50倍;总量近四万种。

  015 何为族谱“新修期”?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大陆族谱发展历史进入“新修期”;与清朝、民国时期的“普及期”比较,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九个方面“质的变化”上。

  第一个变化: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“思想灵魂”发生了质的变化;

  第二个变化: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“功能”发生了质的变化;

  第三个变化:“谱册”修编“方法”有很大变化;

  第四个变化:“谱册”“体例”有六个方面创新;

  第五个变化:“谱册”“内容”的“量”和“质”均有很大突破。

  第六个变化:“谱册”“修编”办法有所变化;

  第七个变化:“谱册”“珍藏”方法有所优化;

  第八个变化:“族谱活动”出现两极分化;

  第九个变化:“谱册”存量,出现先“冷”后“热”、总量激增状态;总存量约达到15万种,是“普及期”的近4倍。

  016 “谱牒”的由来

 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,“族谱”只是其“泛称”,它的“学名”叫“谱牒”。

  “谱”是一个派生字,原字为会意字的“普”,即普通的“普”,不带“言”字旁的普;后来,由于用不带“言”字旁的“普”字表示一种文献、簿籍,所以加上“言”字旁,变成了带有“言”字旁的形声字的“谱”。古代时候,没有“言”字旁的“普”和带有“言”字旁的“谱”,意义完全相同,都表示全、遍之义。所以,作为一种文献体裁,凡同类事物,不予选择或遗漏,全部、普遍的布列出来,皆可称之谓带有“言”字旁的“谱”。如年谱、历谱、乐谱、家谱等。

  《说文》一书中“牒”和“札”可互相注释,书中《片部》记载:“牒,札也”,《木部》记载:“札,牒也”。《释名·释器》一书中,将“牒”解释为“板”:“牒,板也”。可见牒、札、板是一个东西,即小木片、小竹片,今天称之为木简、竹简。这种小木片、小竹片的制作方法,据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解释,是“截竹为简,破以为牒”,大概意思是牒为竹简,板、札为木简。所以,“牒”指承载文献的材料、载体。

  “谱”指文献的体裁、格式、内容,“牒”指承载文献内容的材料、载体;“谱”和“牒”合在一起,是体裁和载体的结合,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。

  在谱牒文化中,“谱牒”的命名应该在其发展历史的中期完成。因为“谱牒”命名时尚未发明纸张,也没有书帛的习惯,“谱”是写在“牒”上的,所以这种文献叫“谱牒”。

  017 谱牒、族谱、家谱有何不同?

  中华族谱的名称与华夏民族人的名称类似:华人的名称分“学名”、“乳名”、“谱名”、“笔名”、“字”、“号”等;中华族谱的名称分“学名”、“俗称”、“泛称”等。

  “谱牒”为“学名”,多应用于学术研究等较为规范的称谓环境下;“俗称”,指全国不同地域、不同时代、特殊用途或特定民俗环境下的称谓;“泛称”,指在学术研究和较为规范的称谓环境下,可代替“谱牒”的“俗称”。

  “族谱”和“家谱”既是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,也是族谱“谱册”的“谱名”。

  018 “谱牒”共有多少种“俗称”?

  在谱牒七千年的发展历史中,全国不同地域、不同时代、特殊用途或特定民俗环境下的“俗称”,约有如下百余种:

  氏谱、宗谱、血脉谱、宗世谱、族谱、房谱、支谱、总谱、世谱、世家谱、表谱、近谱、合谱、通谱、联谱、统谱、会谱、异姓谱、大成谱、全谱、大同谱、述系谱、行谱、宗系谱、百家集谱、源派谱、续香谱、祠谱、坟谱、系叶谱、偕日谱、乡贤谱、口传谱、结绳谱、甲骨谱、青铜谱、牒札谱、碑谱、塔谱、无字谱(表)、族系录、谱系、谱传、家谱、家牒、家传、家乘、家典、家记、家史、家志、族系、族姓昭穆记、族志、宗薄、宗志、房略、辨宗录、列姓谱牒、家庭档案、家模汇编、人丁册、源流、渊源录、星源集庆、先德传、清芬志、清芬录、德庆编、传芳集、本书、中表簿、氏族要状、渊源、玉牒、帝室谱、皇帝宗族谱、天潢源流谱、皇孙郡玉谱、宗藩庆系录、仙源积庆图、仙源类谱、属籍、候籍、郡谱、诸王世谱、世本、世家、世传、祖谱、神轴、祖宗轴、本支世系、祭簿、帝系、世家渊源录、世系、世牒、世典、世录、世恩录、别录、维城录,等等。

  019 为什么选择“族谱”作为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?

  在谱牒七千年的发展历史中,其“俗称”约有100多种,然而族人习惯于作为“泛称”的有“宗谱”、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、“世谱”、“士谱”等几种;由于现代社会族人“主体社会意识”的变化,在这几种“俗称”中,“族谱”确定为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及“谱册”的“谱名”较为合适。其理由有四:

  其一、“宗谱”、“世谱”、“士谱”因“宗”、“世”、“士”带有“宗法制度”的“阴影”,不适合作为现代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;

  其二、“家谱”,虽然一千多年来族人习惯于将其作为“谱牒”的“泛称”;然而,“家”与“族”比较,其代表族人群体的完整性远不如“族”,充其量可代表五代近亲“大家庭”;

  其三、“族谱”中的“族”为“中性”并可代表完整的族人群体;

  其四、作为“谱册”“谱名”,“族谱”便于与记录氏族范围和类别不同的“谱册”命名相衔接,比如:记录“始祖”后裔之全部的谱牒,可命名为“族谱”;记录“始祖”后裔之中某一分支的族谱,可命名为某代“支族谱”;记录“始祖”后裔之中某一“五代近亲”的族谱,可命名为某代“家谱”;“异源同姓”的氏族联合修编的族谱,可命名为“通族谱”;“同源异姓”的氏族联合修编的族谱,可命名为“统族谱”;“异源异姓”的氏族联合修编的族谱,可命名为“联族谱”。

  020 现代族谱“谱册”“谱名”存在哪些问题?

  现代社会,在“族谱民俗活动”中,因各个氏族“各自为政”、“谱法不一”,“谱册”的“谱名”非常不规范,各种叫法“五花八门”。比较突出的有如下一些情况:

  其一、“谱名”使用不当的。有两种倾向:一种倾向是,“谱册”内容不具备族谱“基本内容‘三要素:世系、氏族群体信息、族人个体信息’”,却冠以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、“宗谱”等之“谱名”的;另一种倾向是,“谱册”内容具备族谱“基本内容“三要素”,应该冠以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、“宗谱”等之“谱名”,反而以“传”、“志”、“家书”、“档案”等命名。

  其二、祖居地不明或不是惟一的。这种现象很多,“谱名”当中不显示祖居地的具体“行政区域”,不注明某省、某县、某乡镇,直接以“某地某氏族谱”命名,甚至有的“行政区域”使用简称,很难确定是哪个氏族的族谱“谱册”。

  其三、“谱名”表述不全面的。这种情况也很普遍,“谱名”不是缺这、就是少哪,从“谱名”上看不到族谱“谱册”的全部内容和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全貌。

  021 何为“现代族谱”“谱名”策划12项 ?

  以“族谱”、“家谱”为泛称策划谱名,较为规范的“谱名”一般应该有如下12部分构成:

  第1部分:始祖或始迁祖或支祖或谱祖所在地行政区域名称或简称。

  第2部分:始祖或始迁祖或支祖或谱祖姓氏。

  第3部分:始祖或始迁祖或支祖或谱祖名讳。

  第4部分:对始祖或始迁祖或支祖或谱祖的尊称:男称“公”;女称“太君”。

  第5部分:“后裔”字样。

  第6部分:表示族谱“谱册”承载主体“血缘集团或氏族”规模和成分的“字样”:“支”、“通”、“统”、“联”。

  “支”表示同一“始祖”不同分支独立修谱;

  “通”表示同姓不同源共同修谱;

  “统”表示同源不同姓共同修谱;

  “联”表示不同源不同姓联合修谱。

  第7部分:“族谱”字样。

  第8部分:本氏族修谱次数“几修”字样。

  第9部分:若为五六代的“小家谱”,可为“百年家谱”字样。

  第10部分:该“谱册”在本次修谱总册数中的排列序数,一般用“第几册”字样表示。

  第11部分:该“谱册”在本次修谱总册数中的排列序数,一般用“第几册”字样表示,也有标注“领谱字号”的。

  第12部分:标注本氏族历史上所属堂号、郡望于谱名。

  022 “谱名”12部分具体如何操作?

  为“现代族谱”策划“谱名”,不一定十二部分都要注明,一般有如下六种情况:

  第一种情况:同一“始祖”的族谱,一般上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七、八、十或十一都应该显示。

  如例:河南省滑县焦虎镇赵庄村赵氏 世杰公 后裔 三修 族谱 第13册

  第二种情况:同一“始祖”的“始迁祖”或“支祖”的族谱,一般上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十或十一都应该显示。

  如例:河南省滑县焦虎镇赵庄村赵氏中魁公后裔支族谱 第3册

  第三种情况:非同一“始祖”或“始迁祖”或“支祖”的多个氏族联合修编的族谱,一般三、四、五、八、九、十一、十二不予显示;

  如例: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东街村 张 赵 李氏 联 族谱 第8册

  第四种情况:“堂号”、“郡望”是氏族的“代名词”,常用于传统族谱“谱册”,“现代族谱”一般不用,如果使用要慎重。

  如例:江西萍乡 雅积堂 黄氏 三修 族谱 “信”字号

  第五种情况:“第几册”和“领谱字号”不得重复。“领谱字号”多用于传统族谱“谱册”。

  如例:江西萍乡 雅积堂黄氏 三修 族谱“信”字号

  第六种情况:“百年家谱”字样是“固续式”“现代族谱”特别设置的;五六代的“小族谱”也可依照“支族谱”的命名规则“命名”。

  如例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明社区吉氏创辉公后裔百年家谱 第1册

  023 何为“现代族谱”?

  所谓“现代族谱”、“现代家谱”等称谓,指的是现代人所操作的新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,以区别旧族谱、老族谱等传统“族谱民俗活动”。

  “现代族谱”的主要标志是族谱的“现代特征”。

  “现代特征”指的是“现代族谱”民俗活动中,其“思想灵魂”、“功能”、“价值”及其“谱册”修编“方法”,“谱册”“体例”、“内容”、“修编”、“珍藏”、“使用”,“九位一体”九个环节,都必须符合现代人的思想、观念和民俗需求。

  现代社会,任何打着“现代族谱”、“现代家谱”之招牌,反而在“族谱民俗活动”中,不能严格把握“九位一体”九个环节“现代特征”的操作,都是注定要失败的;以此形成的族谱“谱册”,一定是“简谱”或“次谱”或“残谱”,甚至是“反谱”。

  024 何为“三种传统意识”?

  所谓“三种传统意识”,指的是现代社会,在民间“族谱民俗活动”中,甚至族谱文化研究中,有碍“现代族谱”健康发展的三种错误意识。

  其一、“自由”意识。全国普遍存在“各自为政”,“谁想怎么修就怎么修”的“自由意识”。

  其二、“绝对守旧”意识。主要是南方一些习惯修编族谱的地区,存在着“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修谱方法不能变”的,“绝对守旧”意识。

  其三、“简单化”意识。大部分氏族修谱、尤其是部分族谱学者,认为“九位一体”太复杂。突出表现四点:

  第一点:他们没有将族谱定义理解为“族谱民俗活动”,

  认为还是“书”、还是“家史”;对修谱过程中大量的“族谱活动”视而不见,尤其是对“族谱活动”的重要性“明知不提”,甚至指责要求“九位一体”是“简单问题复杂化”。

  第二点:基于这种认识,大部分氏族修谱,弱化“族谱活动”,不得不形成“简谱”、“次谱”、“残谱”。

  第三点:基于这种认识,相当部分族谱学者,在心安理得的研究“古谱的价值”、“传统族谱‘谱册’”的合理性,鼓励支持民间氏族,修编稍加改良的,“传统族谱‘谱册’”,而没有引导民间氏族,正确开展“族谱活动”。

  第四点:基于这种认识,全国不少的“新家谱”实践者、开拓者,把“一门心思”都用在了“纸质族谱‘谱册’体例、内容改良”上,或者“‘电脑家谱’的现代化”上;都忽视了“族谱活动”的作用。切不说,他们所设计的“谱册”是否科学、是否现代化;就“族谱民俗活动”,从整体上至少简化了一半,切大大增加了实施难度,大幅度削弱了其“功能”和“价值”。

  025 何为完整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?

  完整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,是严格按照“九位一体”设置而形成的、科学的修谱方法;它有两部分、六个环节构成:

  第一部分“族谱活动”。有三个环节:第一环节“‘族谱民俗活动’领导、管理、指导、协调组织建立”;第二环节“《三项制度》制订”;第三环节“《三项制度》落实”。

  第二部分“‘谱册’修编”。有三个环节:第四环节“修编‘谱册’方法”策划;第五环节“谱册‘体例’”策划;第六环节“谱册‘内容’”策划。

  具体操作时,六个环节可细化为28项具体工作。

  026 完整的“族谱民俗活动”28项具体工作是什么?

  1、领导、管理、指导、协调组织建立;

  2、领导、管理、指导、协调组织传承;

  3、人、财、物落实;

  4、《修编制度》制订;

  5、《珍藏制度》制订;

  6、《使用制度》制订;

  7、《修编制度》落实;

  8、设计、发放、收回“人生信息统计表”,收集氏族“群体人生信息”和族人“个体人生信息”(古时称“格册”);

  9、族谱“谱册”的“编辑”;

  10、“谱册”修编“方法”策划;

  11、“谱册”“体例”策划;

  12、“谱册”“内容”策划。

  13、审定族谱“谱册”的“凡例”、“体例”和“内容”;

  14、收集旧“谱册”内容;

  15、收集上次修谱后的“手抄本”内容;

  16、收集查阅有关历史资料;

  17、调查、审查、核实有关内容;

  18、编辑,三校定稿;

  19交付印刷或誊写(古时为:刊印、订辑、裱褙、毁掉底稿)。

  20、族谱“谱册”的“续修”;

  21、《珍藏制度》落实;

  22、“藏谱人”选定、培训和传承;

  23、组织每年至少一次的“查谱验谱”活动;

  24、设置族谱“副本”,委托公立图书馆馆藏;

  25《活动制度》落实;

  26组织开展族外族谱文化交流;

  27、开展“一学三教”活动;

  28、开展“三奖一扶”活动。

  027 “族谱民俗活动”的5个层次是什么?

  根据完整程度不同,可将“族谱民俗活动”划分为完谱、简谱、次谱、残谱、反谱5个层次:

  完谱:六个环节齐全,内容科学丰富。

  简谱:有两种情况:

  其一、六个环节齐全,内容简化;

  其二、六个环节不全,内容较为丰富。

  次谱:有两种情况:

  其一、六个环节齐全,内容严重简化;

  其二、六个环节不全,内容简化或部分较为丰富。

  残谱:六个环节不全,内容严重简化。

  反谱:“六个环节”内容有与“现代主体社会意识”对立的。